
因在《一路繁花》中的真性情表现,何赛飞喜提“嗲飞”称号。
又是对着镜头臭美,又是跟动物娇滴滴地说话,包括之前在金鸡奖上神情动态,网友们都说她是中国第一嗲。

娇嗲,开始被接受了?
其实,乍一看到“嗲飞”这个称呼,我的第一反应是,这是个黑称。
因为长久以来,最讨厌娇嗲的,就是女性自己。

对娇嗲的讨厌是从声音到行为全方位的。
前者是让夹子音成为作女的代名词。
虞书欣在《非诚勿扰3》发布会上用夹子音、剪刀手,以“不超过5岁”的心智神态回答着主持人提出的电影相关问题。

舒淇白眼,常远发麻,岳云鹏尴尬,冯小刚眯眼,葛优虽微微扯动嘴角,摆明受到的内伤不浅。
网友说自己隔着屏幕都如坐针毡。

林志玲都曾因说话声音嗲站在风口浪尖。
人们说她又嗲又装,小S也为此诞生了不少表情包。

后者是让“怎么可以吃兔兔”成为全网爆梗。
三人初次相见一起吃饭,台湾软妹蓓蓓吃了一口菜,发现是兔肉,于是便来了一句:
“怎么可以吃兔兔?兔兔那么可爱。”
蓓蓓嗲得腻味,观众看得傻眼,周迅在后面拼命翻白眼。

但现在,娇嗲似乎开始变得正向了。
何赛飞在金鸡奖领奖台上捂嘴偷笑,在综艺上对着镜头摆各种姿势,人们说她娇得天真,嗲得有生命力。

她的一举一动都带有一种娇嗔感,但大家却说这是真性情的流露。

女性,不敢有娇嗲气
撒娇会不会“好命”不好说,但在女性这里肯定不是。
因为这是让她们感受到雌竞最直接的方式之一。
发嗲一般都是冲着男性的,本质上就是装弱,通过示弱唤起男人的保护欲,从而获取特权或资源。
除了少部分男人可能是因为脸皮薄不好意思拒绝别人,大部分男人都是对娇嗲毫无抵抗力,甚至很乐于吃这一套。

《撒娇女人最好命》里,蓓蓓对志强撒娇:“怎么可以吃兔兔?兔兔那么可爱……”
志强连哄带求,安顿好哭得梨花带雨的小女友。
饶是对面的周迅拼命翻白眼,也不得不承认,在争取爱情上,不示弱的自己,被嗲女狠狠打败了。
它创造了一种不公平的赛场,其他女性勤勤恳恳好不容易争取来机会,你发一句嗲就走了捷径,凭什么?

而且这也让其他女性感觉被背叛了。
因为这种行为让评价标准从“谁的能力更强”偷偷变成了“谁更讨喜”。
其他女性要么也改变自己以适应这套规则,要么就面临可能被边缘化的风险。
她被迫进入一个自己不想玩的游戏。

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。
很多女性希望被当作一个完整的、与男人平等的人来看待,但娇嗲无疑是在开倒车。
它仍然是通过放大女人的性特质来取悦男人,女性在职场或专业领域的形象又再次被拉回性客体,而非平等的竞争者。
这就会引起强烈的反感。
虽然这种反感本质上是对女性刻板印象的反感,但具体表现仍然是投射到那个发嗲的人身上。

而之所以现在开始重新被接纳了,是因为女性开始愿意接受作为女性的独特逻辑。
以前,女性不愿意承认、表现女性特质是因为害怕被人说成是利用性别资源,所以她们竭力去向中性、男性化靠拢。
但现在,她们意识到,拒绝所有传统女性特质,本身也是一种被父权制定义的反应。
即“男性化才是强大的”。
只有模仿男性特质才能获得尊重,这本身就是父权逻辑的延续。
因此,女性气质开始被拓宽了。
娇嗲、温柔、少女心本身并不是问题,问题在于它们被贬低了,并规定为女性的唯一选项。所以现在要为这些特质正名,接受它们是女性气质的一部分。

更何况,现在大家对“表演”也更加宽容了。
成人社交,谁没有人设?只要这种表演不损害他人利益、不违背公序良俗,就是个人自由的一部分。
所以,即便是很“装”的娇嗲,只要其边界清晰,也能获得更大的宽容度。

传统印象中的娇嗲,是嗲声嗲气的卖萌,无底线献媚讨好。
这种是低层次的娇嗲,很多女性都不吃这一套。
她们对这种娇嗲的反感并不是简单的看不惯,而是敏锐的集体直觉。
因为它的核心目的就是取悦,而对象通常是男性。她们把自己放在了更低的位置向上索取,而且引发了关于“雌竞”的不适感。
利用性别特质作为捷径,去争夺本应通过公平竞争才能获得的资源,破坏了女性之间一直渴望的平等氛围。
同时,也在无形中强化了“女性不靠能力而靠示弱”的刻板印象,进而透支了所有女性的集体形象。

比如《浪姐》里小组分歌词,蓝盈莹和郑希怡同时看中了同一段。
蓝盈莹抱住郑希怡撒娇:“我想要那一段,你让给我吧,求你了”
但郑希怡没有丝毫让步,最后两个人公平地猜拳定输赢。
后续访谈里直言,自己不吃这套。

还有法治新闻里,两车碰撞,酒驾女子向交警撒娇求情,“哥,私了行吗?你就当认个妹妹……”
这种娇嗲不管是策略还是格局都很低。

相较之下,如今被接受的“娇嗲”,则更接近于一种本性流露的情感表达。
它的核心并非向上索求,而是平等分享。
因此通常只出现在私人领域或特定的审美情境中——比如与宠物、伴侣之间自然而亲昵的互动。
这种娇嗲之所以不被厌恶,正是因为它发生在权力平等或情感亲密的语境下。
此时的“嗲”不再是换取利益的工具,而成了一份亲昵的馈赠,其目的是共享愉悦。
更重要的是,这种被接受的娇嗲具有极高的主体性和明确的场景感。
主体性在于使用者拥有完全的主导权。我可以选择不这样做,但我此刻选择这样做,因为它能真实表达我的情感。
而且,使用者能清晰区分公私领域的界限。在私人关系中流露娇态,这种真实的反差令人格更加立体、富有魅力。

这种娇嗲的主体性和效果很高。
主体性高,是因为使用者拥有完全的选择权,“我可以选择不这样做,但我现在选择这样做,因为它让我快乐。”
效果高,是因为这是个人性格的流露,在公私领域会有不同表现,这种差异不仅不会折损专业形象,反而因为反差萌让人格更具魅力和立体感。

说到底,娇嗲或许能偶尔带来一些便利,但若自身缺乏实力,终究难以支撑长远的未来。
一切在于谁在使用、为何使用、以及在怎样的情境下使用。
真正被认可的,从来不是示弱的技巧,而是强者收放自如的真诚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