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查克是谁”到“查克是我”
这是贰贰零陆看作品的第333影评
《查克的一生》
(The Life of Chuck)
一则关于生命与死亡的寓言,用倒叙手法告诉我们:正因为知道终点在哪里,我们才能更尽情地舞蹈。
“查克是谁?”——这是电影《查克的一生》(The Life of Chuck)开场时萦绕在观众心中的疑问。

故事开始于一个灾难频发的世界,洪水、地震、海啸不断袭击地球,社会组织逐渐崩溃。
在这个末日图景中,一个神秘广告牌无处不在:“39载峥嵘岁月,谢谢你,查克!”

没有人知道查克是谁,为何值得感谢,随着故事以倒 叙方式展开,我们才慢慢拼凑出查尔斯·克兰兹——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全貌。
乍看《查克的一生》,其设定颇为奇幻:一个人的死亡导致了整个世界的终结,但随着倒叙的推进,我们会发现查克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个体:一个在银行工作的会计师,童年失去双亲,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,热爱舞蹈却未能以此为职业。

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对应:坚守传统的爷爷、启发查克思考的老师、街头偶遇的鼓手和舞者。
导演迈克·弗拉纳根有意淡化了原著(改编自斯蒂芬·金的同名小说)中的惊悚元素,将更多笔墨放在普通人的情感与哲思上,这种普通性恰恰是影片的精妙之处。
当故事以正向时序在我们脑海中重组,初看时的怪诞感逐渐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切的共鸣:查克的喜悦与遗憾,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吗?
影片通过巧妙的三幕倒叙结构,完成了身份的转换与认同。
第一幕(电影的第三幕)引入“查克是谁”的谜题;第二幕(电影的第二幕)展示了他成年后的一段插曲——那段精彩绝伦的街头即兴舞蹈;第三幕(电影的第一幕)则回到他的童年,揭示了他是如何在亲人相继离世的阴影中,逐渐形成自己的生命态度。

这种叙事结构引导观众一步步走近查克,从最初的好奇,到逐渐理解,最终在他身上看到自己。
影片中有一段关键情节,语文老师向年幼的查克解释诗人惠特曼的诗句“我心疆无限,我包罗万象”——她告诉查克,可以将自己见过的一切人和事都充实于脑海,构建自己的世界。

这一理念成了查克生命哲学的基石,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他濒临死亡时,脑海中的世界——也就是影片开头的末日景象——也随之崩塌。
从最初的“查克是谁”到最后的“查克是我们”。
影片最后一幕的震撼力在于,它揭示了一个惊人的设定,查克脑海中的世界与外部现实世界是同步消亡的,当他停止呼吸,那个世界的恒星也一颗颗熄灭。

这种设定看似奇幻,实则蕴含深意,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构建一个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,当生命终结,这个世界也随之消逝,从某种意义上说,我们每个人的离去,都带走了一个宇宙。
影片中有一句点睛之笔:“每个生命都是宇宙的微缩模型”,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一主题。
《查克的一生》最发人深省的,是它对生命与死亡关系的探讨。
童年时期,查克在爷爷的阁楼里预见了自己未来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场景。 面对这一景象,年幼的查克对未来的自己说:“我会痛痛快快地活,直到最后一刻。”

这一承诺在他生命中得到了践行,无论是在学校舞会上的惊艳亮相,还是成年后在街头的即兴舞蹈,都是他对生命的尽情拥抱。
影片中那长时间的舞蹈镜头,被导演处理得如同一场对生命的礼赞。

“死亡的方式无从选择,但活着的每一刻,都可以让生命尽情盛放。”
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与不确定性,不是让我们陷入恐惧,而是激励我们更加本真地活着,选择漫长的等待还是尽情舞蹈?
而且,我们这一生,是否真正的舞蹈过?

如果一切可以预知,生命是否还有意义?漫长的时间是否只剩下等待?
《查克的一生》给出了否定的答案,查克并没有因为预知结局而被动等待,反而更积极地活出生命的精彩,他在街头即兴舞蹈后,被问及为何停下脚步时,自己也无法解释, 这暗示了: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最终的目的地,而在于旅途中的那些无法预料的、随心的、充满激情的时刻。
回到影片开头那个问题:“查克是谁?”
当我们跟随倒叙走完他的一生,答案已然明朗:查克可以是任何人,也可以是我们每个人。
那些在末日世界里向查克致谢的陌生人,其实都是他生命中遇到过的人,他们的感谢,不仅是对查克个人的致意,也是对每一个认真活过的生命的致敬,每个生命都值得一声“谢谢”。

影片结尾,查克脑中的宇宙随着他的离世而湮灭, 但在消逝之前,它曾经包含了他爱过的每一个人、去过的每一个地方、经历的每一个瞬间。这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写照?
《查克的一生》告诉我们:生命并非因其长度而有价值,而是因其深度与广度而闪耀,就像查克在街头随性起舞的那一刻,不为任何目的,只为生命的纯粹喜悦,这样的时刻,便足以让平凡的一生变得非凡,就像我们回忆旅行时,能记起的永远是那些走错路和没赶上车的意外。
所以,不妨问问自己:如果知道终点在何处,我们会如何度过这一生?是漫长地等待结局,还是尽情地舞蹈,直到最后一刻?

看完别忘点个文章最下面的“赞”和“在看”
什么?看完也不点吗?
如喜欢,请继续关注